我们的网站支持四种语言:

2025 年中国经济展望

又到了交替之时:象征着过去的巨龙吐出最后一口火焰,将接力棒交给了象征着更新的生机勃勃的“蛇”。“蛇年”预示着中国经济的什么?正如“蛇”准备蜕去旧皮,

在今年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中国明确表达了转型的意愿。这个全球经济引擎正在努力推动多项转型。它正从基础生产转向高科技生产,从传统增长引擎转向创新增长引擎,并从碳密集型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

2024 年回顾

去年,中国加大了修复经济创伤的力度。虽然伤痕依然可见,但缓慢复苏的迹象也逐渐显现。202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至134.91万亿元人民币,实现了5%的年度增长率,与官方设定的目标一致,并超过了专家预测的4.9%。与2023年5.2%的增长率相比,仅有小幅下降——而2023年是在经历了三年疫情限制后的艰难复苏中实现的上行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5.4%,创下自2023年初以来的最快增速。在汽车行业强劲销售数据的推动下,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增长水平如果全年维持,将相当于年增长率达到6.6%。

从行业绩效指标中获取的见解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支撑中国经济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全国大型制造企业(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实现了同比增长6.1%。其中,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产量显著增长。

2025 年 GDP 预测

中国多个重点省市已宣布了今年雄心勃勃的GDP增长目标,凸显了政府致力于实现全国至少5%整体增长率的决心。

中国经济重镇,如北京、广东、天津和浙江,将GDP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这些地区以其制造业实力、创新能力和服务业优势著称,正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上海将目标定在5%左右,反映出其更注重巩固现有能力而非追求扩张,强调可持续增长而非短期成效。海南则以超过6%的雄心目标领跑全国,作为自由贸易港和改革试验田,海南正着力提升消费水平,并加强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

另一个积极的消息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中国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4.5%上调至4.6%,这得益于一系列即将出台的刺激措施。IMF指出,这一上调考虑到了上一年政策的延续效应,新宣布的财政举措将有效抵消贸易政策变化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带来的波动。展望明年,IMF预计随着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逐渐消退,以及退休年龄的延长减缓劳动力供应收缩的速度,经济增长将稳定在4.5%左右。

各方聚焦国内消费

与上一年类似,重点在于提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向消费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型。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一个繁荣的国内市场已被证明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支撑。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群体(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8000万人)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机遇。

中国近一半的消费来自东莞、桂林、温州、珠海等低线城市,这些地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尚未完全释放。这些快速崛起的新兴市场在服务消费领域增长尤为迅速,同时消费者对高端商品的购买倾向也在增强。此外,线上零售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新品牌在这些地区立足提供了机会。

随着人均服务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消费者的行为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从注重功能性和奢侈品消费,转向追求个人满足感和情感价值消费。2025年,以情感价值为导向的消费趋势——如促进自我实现、疗愈体验和沉浸式参与——预计将继续受到青睐,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此外,消费者的态度也从单纯关注性价比,转向更加注重品质与价格的平衡。

尽管2024年服装、鞋类和配饰的需求相对疲软,但一些细分领域,如创新运动服饰,已成功吸引了中国消费者的关注。2025年,随着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以及产品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运动服饰市场有望迎来显著增长。

消费者以旧换新计划

今年年初,政府发布声明,将扩大2024年推出的消费品“以旧换新”计划,纳入更多家用电器,以刺激家庭消费需求。具体而言,洗碗机、微波炉、电饭煲和净水器被新增至符合条件的家电清单中。此外,价格低于6000元人民币的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和手环等设备,也可享受15%的补贴。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消费品以旧换新计划推动了零售销售额的同比增长,2024年10月和11月分别拉动了1.48和1.76个百分点的增长。在经历了连续六个月的下降后,消费者信心指数于去年10月首次回升。2024年,超过3700万消费者购买了6200多万台符合条件的产品,带动销售额达到270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销售额来自能效等级最高的产品。2025年,补贴总额预计将翻倍至3000亿元人民币,体现了政策对刺激消费的重视。

尽管补贴金额并未调整,但许多消费者此前因期待更大力度的政府激励措施而推迟了购买计划,最终在农历新年期间涌入商店。在上海,1月20日至31日期间的智能手机销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了90%,而平板电脑销量更是飙升了200%。

政策层面全力推动v

2025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收官之年。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强调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宏观政策,以支持经济向上发展的势头。这些政策将发挥双重作用:一方面助力实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设定的目标,另一方面为“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启动奠定基础。

财政政策将采取扩张性方向。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此外,更多投资将流向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等重点领域。这些举措旨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应对财政挑战,可以提振消费者信心,并逐步缓解通缩压力。

在货币政策方面,政策制定者已释放信号,表明今年的政策基调将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这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采取这一立场。这一政策方向将包括大幅度的逆周期调节,反映出比2024年更高水平的干预力度。预计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将进一步下调。此外,逆回购等流动性工具将被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在逆回购操作中,央行从商业银行购买证券,并约定在未来将其回售给商业银行。

稳定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行业曾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去杠杆化进程。由于约70%的消费者财富与房地产相关,解决该行业面临的问题仍是提振消费者信心的关键。

货币政策宽松是当前的重要举措之一。去年第四季度,得益于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降息,首套房贷款利率降至历史低点3.1%。此外,2024年5月推出的3000亿元人民币救助计划,旨在帮助地方政府优化住房库存管理,全国超过30个城市得以有效减少或控制过剩库存。

政策制定者正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包括棚户区改造和旧房翻新,旨在纠正住房供需失衡问题。此外,他们正着力优化现有土地和商业地产的利用,重塑房地产行业,为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铺平道路。

展望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将面临结构性调整的挑战,其中人口结构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速度逐步放缓,对新增住房的需求可能趋于平稳。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需要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探索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机遇领域
汽车行业

2024年,中国乘用车销量达到2290万辆,较2023年增长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100万辆,渗透率达到47.9%。2025年将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关键一年,预计全球销量将达到8960万辆,同比增长1.7%。在国内,一系列政府激励措施,包括以旧换新计划的延续,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行业正从本土市场向国际市场战略转型,旨在减少对国内需求的依赖,寻求全球市场的增长机会。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生产了176万辆纯电动汽车,略低于特斯拉的179万辆,此外还生产了249万辆混合动力车型。在短短四年内,中国已超越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绿色能源

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在清洁能源生产和新一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3年,中国在绿色转型方面的投入是其他国家的两倍以上。

特别是绿色氢能领域,中国凭借丰富的低成本绿色电力供应、完善的工业生态系统和成熟的政策框架,成为全球氢能经济的领跑者。目前,中国的氢能生产能力已达到12万吨,另有176万吨正在开发中。在电解槽生产方面,中国占全球总产能的60%。

医疗与生命科学

到2030年,中国的医疗支出预计将增长至205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约28%的中国人口将超过60岁,这一趋势归因于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医疗资源获取和 affordability 的挑战促使行业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健康科技——结合先进和新兴技术——正在通过提升诊断能力和提供更好的患者监测解决方案等方式,推动医疗行业的变革。

2024年9月,中国出台了新规,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推动了医疗和生命科学领域的进一步开放。新规允许外资企业在北京、广州、海南、上海等主要城市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与人类干细胞、基因检测和治疗技术相关的研究与开发。此外,外资可在全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九个城市和地区设立独资医院(不包括中医类医院,且不涉及并购公立医院)。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正式发布《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医院的设立条件、具体要求及审批程序,为外资进入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提供了更清晰的政策指引。

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随着美国领导层的更迭,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正积极应对新的外部挑战。2025年2月美国政府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同月,美国还表示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

面对国际贸易格局的调整,中国展现出坚定的战略定力,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回顾2018年以来的全球贸易变化,中国不断优化供应链布局,与东盟等地区深化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增强全球市场的韧性。同时,中国加快拓展新兴市场,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更紧密的经贸联系,有效提升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通过拓展贸易伙伴、优化产业链布局以及实施稳健的政策调整,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特别是加强与东盟、拉美和中东地区的经贸合作,已取得积极进展。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间,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展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展望2025年,国内消费和高科技驱动的增长预计仍将是中国经济扩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经济在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结构性调整的挑战。针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调整需求,政策制定者已明确表示,将充分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以保持经济的稳健增长。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中国将继续深化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合作,为全球企业和投资者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共同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经济格局。

您对这篇文章有疑问吗?

本博文的内容仅供一般参考之用,可能无法反映最新的法律、会计或业务发展。虽然我们努力确保所提供的信息是最新的,但这些信息并不构成专业建议,也不应作为决策或采取行动的依据。 如果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问或疑虑,请随时 与我们联系